已发表论文

应用 Q 方法调查与比较唇腭裂与非唇腭裂患者及家长的矫正动机

 

Authors Tang X, Tong Q, Li Z, Chen Z, Weng M, Zhang X, Huang S, Chen Y, Chen Z

Received 23 July 2019

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18 November 2019

Published 6 December 2019 Volume 2019:13 Pages 2047—2060

DOI https://doi.org/10.2147/PPA.S224254

Checked for plagiarism Yes

Review by Single-blind

Peer reviewer comments 2

Editor who approved publication: Dr Naifeng Liu

目的:本研究旨在运用 方法调查和比较唇腭裂与非唇腭裂患者及家长的矫正动机。
研究对象和方法: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。(1)集合语句。访谈唇腭裂和非唇腭裂患者(各 名),调查其前来矫正的动机,得到 30 个动机语句(样本 1)。访谈唇腭裂和非唇腭裂患者家长(各 名),调查其带孩子前来矫正的动机,得到 36 个动机语句(样本 2)。(2)构建 样本。招募符合实验条件的 9-16 岁唇腭裂患者 40 名为组 1;非唇腭裂患者 40 名为组 2;有来矫正的 9-16 岁唇腭裂患儿的家长 40 名,为组 3;非唇腭裂患儿的家长 40 名,为组 4。(3排序。四组分别完成 分布量表,其中组 1、组 将 样本 排序,完成 量表 1;组 3、组 将 样本 排序,完成 量表 2。(4)分析:运用 PQMethod2.35 版本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。
结果:每组数据各提取出三个因素,也即把每组中持有相似观点的参与者各分为三种类型。组 的三种类型为:(1)美观;(2)辅助治疗;(3)最佳时机。组 中的三种类型为:(1)羡慕他人,美观;(2)口腔功能;(3)口腔卫生,改善笑容。组 的三种类型为:(1)担忧孩子的未来,家长责任感,孩子的感受;(2)心理健康,最佳时机。(3)家长责任感,辅助治疗。组 的三种类型为:(1美观,孩子意愿;(2)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,最佳时机;(3)最佳时机,家长责任感,不存在牙对身体影响的担忧。
结论:唇腭裂与非唇腭裂患者及家长的矫正动机具有差异性,但同时也包含着共性。了解好这两类群体前来矫正的动机,能帮助医师提升医患沟通效率和质量,提高患者及家长的依从性,从而取得令医患双方都更加满意的治疗结果。
关键词:唇腭裂;家长;正畸;方法;依从性




Figure 2 Nine-column Q sort form for patients.